總編輯專欄
以資本的角度看物流
文章來源:陳巨星 總編輯
我曾經犯過錯,1995年我號召多位股東集資新臺幣800萬元(約人民幣160萬元)成立了一家協力廠商物流公司,集資時登記的資本額是新臺幣2500萬元(約人民幣500萬元),這樣才有申請臺灣運輸公司的資質,擁有主控運輸的能力。
第一期募資時我向股東們說明800萬新臺幣是啟動資金,用來購買倉儲軟體、堆高機、貨架等物流設備以及辦公室相關設施,接著進行第二、三期的募資,補足資本額。預案中,物流的運營將有2-3年的虧損期,而後才會進入損益的平衡期,那麼賺到錢並進行股東分紅可能得等到7年以後,股東對此並無異議。當時我認為,只要擁有經驗、技術、客戶團隊以及豐富的人脈關係就能在物流界有所作為,但等到真正運營時才知道市場的競爭有多麼的殘酷。
公司真正運作後發現,過程沒有我想像中的那麼簡單,客戶並不會因為和你熟悉就將服務委託給你,你必須在市場累積實力,成本和報價也必須符合市場規則。運營初期,為了滿足八成的基本物流量,有時候就算賠錢也要接單,只有滿足基本作業量了,才有資格選擇客戶。
物流服務賺錢很不容易,除了要積極尋找業務收入外,降低自己的營運成本也很重要,省一塊錢就是賺一塊錢。要節省物流費用,在營運成本上,節省人力支出,是一項重要的指標,因此,自己與幹部都必須經常下現場幹活,以節省支出。經過2年半的努力終於在物流行業建立了口碑,客戶和收入越來越穩定,利潤也隨之逐漸增加,淨利潤率為平均10%。幾年後,我們的客戶發展成四大類:照明零件與印刷器材等進口工業產品客戶約占30%、電腦與遊戲產品客戶約占50%、汽車售後零部件客戶約占10%、其他約占10%。
隨著大型電腦和鞋業通路新客戶的增加,對公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因此公司必須調整發展戰略,其中倉庫必須擴建至3萬平米,除此之外還要增加投資,購買倉庫設施和物流設備,未來物流收入將增加十倍,達一億元新臺幣。為達到這一目的,股東們除補足原資本額以外,還必須再增資新臺幣2500萬,股東們還沒開始獲利就又要增加投資,這樣一來公司盈利這一目標又要在好幾年之後才能實現,盈利之後的公司可能又會擴充新倉,到那時不免又要股東增加投資,周而復始,股東們就會陷入擴倉—投資—擴倉的惡性循環之中,為此股東們決定不再進行投資,除此之外也不再允許減資、增資及找新股東進行投資,他們想安於現狀並從中獲利。
然而作為經營者的我認為,物流只有不斷擴大規模才能從中獲得經濟效益,才能建立起競爭門檻,在多年的摸爬滾打中我總結出一個結論:物流是靠資本撐起來的!物流的客戶是製造業、進口商與流通業,只有不斷地投資擴大規模、建立穩定的客戶團隊與運營標準,物流才能成為客戶供應鏈的一環,物流服務商才能從中穩定地獲得利潤。但多次溝通無效後,我憤然退出經營了五年的物流公司。
多年後我來到大陸,重新開始大國經濟的學習,除了經營媒體外,還承接了地方政府的物流園區規劃、工廠物流改善、貨運業現場改造與物流中心規劃案,從政府與企業家的角度,對物流進行招商與投資運營的規劃。除此之外,還與大型物流地產商、物流投資公司以及電商合作,從產業規模、產業利益、投資報酬率等多個角度重新審視物流服務商的價值。
從資本投資商的角度來看物流服務商時,“資本”認為,物流商把物流做好,是基本原則,而不是物流商要表揚的“能力”。“資本”認為,物流商的價值是:是否擁有複製物流服務的能力,即是否能將物流服務複製到製造業裡、流通業裡,或是其他城市裡,這要求物流商至少要有三處以上自有資產的基地,物流必須成為客戶供應鏈的一環,且無可取代,物流商要成為一個產業鏈,也有地產增值空間;此外,物流服務是否能創造出附加價值的亮點,如:成為公路港的支付寶、進口商品交易中心、物流金融、商貿物流批發市場等,這才是獲利的關鍵。因此,物流商除了要具備經營管理的基本功以外,還必須要有物流收入和獲利亮點,才能成為資本家們追逐的“寶”。
大陸市場夠大,大陸企業家年輕,充滿創意;臺灣企業家年紀較長、經歷多、擁有豐富經驗與治理企業的管理能力,國際化程度高,兩岸企業家的結合,優劣互補,必定會有更好的發展。對此,我們充滿期待!
更新日期:2013/9/9
更多總編輯專欄
- 專欄變革動力:探討新競爭形勢 2014年第4屆香港「亞洲物流及航運會議」紀實
- 專欄冷鏈物流你賺錢了嗎?
- 專欄改變思維 創造機會
- 專欄以雲端大數據、物流金融及商貿服務 創造現代物流倉庫新價值
- 專欄在精細化管理下的日本物流現場
- 專欄便利店消滅量販店?
- 專欄引領產業發展的動力火車 —訪 陳巨星
- 專欄這些年,我在兩岸
- 專欄產業應該削減 供應鏈成本,而不是單獨的物流成本
- 專欄昆山談“招才引智” 臺灣談“產業發展” 香港談“香港優勢”
- 專欄貨運業導入自動化分揀系統前必須先做好作業調整 ─自動分揀系統的種類、特長與適應性
- 專欄冷鏈的達成率要從原點-“賣場”開始要求
- 專欄要學習電子商務發展的無限創意 來構思新的商業模式,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
- 專欄開放陸資來台經營倉儲服務業 台灣物流業者們!你們到底在怕甚麼?
- 專欄醫藥材供應鏈物流S P D
- 專欄從數字看台灣與日本 流通物流業發展趨勢
- 專欄產業都瘋了嗎? 冷靜!思考產業的本質
- 專欄由上海CeMAT物流展看AI科技引領中國物流業 邁向新台階
- 專欄創新與改變
- 專欄日本冷凍食品專賣店成為疫情後的創新熱點
- 專欄物流就像空氣與水 你不能沒有它
- 專欄日本新物流設施加速引進機器人
- 專欄多方資本投入 台灣物流地產
- 專欄從2019年度數字看 日本物流業發展趨勢
- 專欄倉庫消防與保險
- 專欄創新改變 才能帶來希望
- 專欄2023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‧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-智慧物流自動化科技開創新局
- 專欄CO.OP 生活協同組合 才是線上生鮮食品銷售的良方
- 專欄2024年版-從數字看台灣流通產業營運報告
- 專欄物聯網的整合應用是未來式 機器人整合系統是現在進行式
- 專欄創新 構建一個新時代的共享運輸網絡
- 專欄資生堂的高級化妝品 也開始在互聯網銷售平台上賣了
- 專欄2021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營運報告
- 專欄2022 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 營運報告
- 專欄2022 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‧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
- 專欄台灣電商市場競爭激烈 物流能力成為獲勝關鍵之一
- 專欄創造贏的循環 從日本KUSUMI超市的物流,來學『共贏物流』 KASUMI連鎖超市的物流費只有1.8%,如何做到的
- 專欄2019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 物流與流通業營運報告
- 專欄從數字看2023年度日本流通業發展趨勢
- 專欄讓物流資產成為服務
- 專欄進入AI‧ 物聯網時代 運輸業需要脫胎換骨
- 專欄為更好而改變台灣新世代冷鏈物流園區
- 專欄由 台北國際物流/冷鏈科技展看台灣製造業與物流業 發展新趨勢
- 專欄物流科技最前線
- 專欄從8 月台北物流展、9 月東京物流展 與10 月上海物流展來看物流自動化的更新迭代
- 專欄全通路模式引領物流發展方向
- 專欄創新或革命?互聯網+傳統零售的下半場
- 專欄新價值是新零售 ╳ 新地產 ╳ 新供應鏈
- 專欄2024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•冷鏈科技展 展前報導
- 專欄LOGISTICS 2021
- 專欄2019 年度日本現代物流設施 不只是提供空間是“附加價值創造”的據點
- 專欄2019大陸物流考察報告
- 專欄物流黑科技為產業帶來的創新
- 專欄農產品批發市場 創新轉型正在進行中
- 專欄創新的休閒購物新零售模式 日本Grand Tree 武藏小杉購物中心
- 專欄2019年 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 & 台北國際冷鏈科技展
- 專欄2021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‧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-台灣物流科技現況與趨勢
- 專欄未來物流 PI 物理互聯網
- 專欄新運輸 正在逐步改變未來
- 專欄2024年度日本倉庫與物流設施調研-傳統倉庫衰落 創造價值的現代化物流設施
- 專欄2024日本物流考察報告
- 專欄新物流地產與新零售成為新興勢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