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編輯專欄
便利店消滅量販店?
文章來源:陳巨星 總編輯
2006年時,臺灣全家便利商店董事長潘進丁,以他對流通業二十多年來的長期觀察及實戰經驗,撰寫了一本書《當巷口柑仔店變Wal-mart》(臺灣俗語“柑仔店”指的是雜貨店),歸結出影響全球零售流通業發展的十大趨勢:國際化、並購、創新、加盟、需求鏈管理、RFID、自有品牌商品、樂活商機、虛實整合及零售金融。這十股浪潮交集出來的變革力量,不但預示未來產業的演變,也將改寫人類未來的生活方式。這本書,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。
從書中的描述,我們來看目前的現實狀況,當雜貨店所銷售的商品品項數,能夠達到與沃爾瑪量販店一樣大、一樣便宜的時候,那麼雜貨店就具有極大的優勢了,因為雜貨店就在你家隔壁,可完全成為虛擬量販店。但是,雜貨店都是小小的,只有10-15坪(33-50m2)左右,如何能做到呢?答案是“電子商務”,網路上能夠呈現無限大的商品品項數,銷售方式採用直銷方式,製造商或進口商通過電子商務的媒合,再通過雜貨店的交付,可直接供貨給終端使用者。商品因直接供貨,無層層傭金,又不用給上架費、退貨及長期限支付票期的利息與資金積壓(量販店上架費約占進貨價的30%以上),商品較量販店更便宜,資金周轉更快(電商約10天內回款),柑仔店就能變成Wal-mart沃爾瑪了。
十年過去了,除了RFID發展不如預期(取而代之的是二維碼),這十股浪潮幾乎都已實現。臺灣的零售現況呢?量販店依然是量販店,有增無減,四大量販店店鋪數共120家;便利店依然是便利店,增加更多,四大便利店店鋪數共有10019家。在虛實整合的部分,大家都發展出自有的網路購物,虛實的整合是有,但並未發生翻天覆地的變革。線下的零售商店只是多發展一項線上的新業務而已,線上銷售額只有線下的零頭而已;線上的電商,也僅是請線下的零售商代收送貨,與線下零售毫無交集。為什麼呢?我想,這還是受到傳統習慣的影響吧,零售商店在臺灣非常普及,非常方便,而且發展都有二三十年了,社會人民還是傳統的上零售商店購買。上電子商務網站購買的人,大都以年輕人為主,2013年臺灣各大電商的營業額僅為新臺幣1088億元,約占零售金額的3%。
大陸改革開放約30年間,零售的發展是雜貨店、連鎖超市、連鎖便利店、量販店、百貨公司、購物中心、暢貨中心等先進國家的商業發展經過,都在這十五年間同時發展出來,井噴式的零售發展;當人民還在適應新零售商業的同時,電子商務網路購物又緊接著發展,比先進國家更快更大,商業模式更加創新,且已領先全球,而大陸電商營業額已達人民幣1.85兆元,約占零售金額的7.7%,每年都還有兩位數的成長,非常驚人。
大陸的電商已呈現大者恒大局面,阿裡巴巴佔據半壁江山,接著是京東商城,還有一號店、唯品會、凡客、亞馬遜、當當、蘇甯、易迅、國美等。而商業模式的創新性代表,非京東商城莫屬。
京東商城O2O部侯毅總監,在現代物流所舉辦的“2014年國際冷鏈物流高峰論壇”說:線上上與線下的企業,應該回歸零售業本質核心“商品+服務”。而京東商城在O2O的商業模式創新上,有以下做法:
O2O線上與線下的合作,還必須有五大核心變革:
·本地極速配送服務,基於門店的極速物流服務延伸。
·全通路會員服務與行銷,線上線下會員共用,積分優惠打通,創造全通路會員新價值。
·外部流量合作,京東商城通過與社交、地圖領域主流平臺進行深度合作,引入外部流量,為商家提供一體化流量解決方案。
·O2O要進行服務延伸與商業模式再造,線上線下資訊整合為新興商業模式和消費場景創造有利條件,持續發掘銷售新增長點。
·在品類擴展上,基於虛實結合的庫存對接,可實現銷售品類的快速擴充。
如果門店都能夠上網銷售,理論上可以無限擴展品類,那麼目前的雜貨店/便利店/標超/大賣場/百貨公司/Shopping Mall的零售業態分佈還成立嗎?如果線下門店能夠上網,那麼現有的品牌連鎖採用的區域分銷,多級代理的流通管道管理方式還有無必要?區域的竄貨控制還能夠實現嗎?如果線下品牌專賣店能夠上網,那麼百貨、Shopping Mall中的專賣店對於品牌銷售的重要性是否還能一如既往?
京東商城O2O部侯毅總監,在現代物流所舉辦的“2014年國際冷鏈物流高峰論壇”上說:線上上與線下的企業,應該回歸零售業本質核心“商品+服務”。
京東商城通過多平臺多入口的搭建,以及基於供應鏈整合的資訊共用,能夠説明傳統零售業,包括量販店、超市、便利店與藥店等,完成所有流通管道的轉型,充分發揮線下商家的門店密度優勢,實現具有O2O特色的極速高效配送服務。量販店與便利店最大差異在於,量販店商品品項數多,商品便宜,但不如便利店店數多又方便;當便利店與電商O2O結合後,商品品項數比量販店更多,又更便宜,便利店又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,更深入社區,如此一來,便利店是否會消滅量販店呢?
更新日期:2014/6/1
更多總編輯專欄
- 專欄變革動力:探討新競爭形勢 2014年第4屆香港「亞洲物流及航運會議」紀實
- 專欄冷鏈物流你賺錢了嗎?
- 專欄改變思維 創造機會
- 專欄以雲端大數據、物流金融及商貿服務 創造現代物流倉庫新價值
- 專欄在精細化管理下的日本物流現場
- 專欄引領產業發展的動力火車 —訪 陳巨星
- 專欄這些年,我在兩岸
- 專欄以資本的角度看物流
- 專欄產業應該削減 供應鏈成本,而不是單獨的物流成本
- 專欄昆山談“招才引智” 臺灣談“產業發展” 香港談“香港優勢”
- 專欄貨運業導入自動化分揀系統前必須先做好作業調整 ─自動分揀系統的種類、特長與適應性
- 專欄冷鏈的達成率要從原點-“賣場”開始要求
- 專欄要學習電子商務發展的無限創意 來構思新的商業模式,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
- 專欄開放陸資來台經營倉儲服務業 台灣物流業者們!你們到底在怕甚麼?
- 專欄醫藥材供應鏈物流S P D
- 專欄從數字看台灣與日本 流通物流業發展趨勢
- 專欄產業都瘋了嗎? 冷靜!思考產業的本質
- 專欄由上海CeMAT物流展看AI科技引領中國物流業 邁向新台階
- 專欄創新與改變
- 專欄日本冷凍食品專賣店成為疫情後的創新熱點
- 專欄物流就像空氣與水 你不能沒有它
- 專欄日本新物流設施加速引進機器人
- 專欄多方資本投入 台灣物流地產
- 專欄從2019年度數字看 日本物流業發展趨勢
- 專欄倉庫消防與保險
- 專欄創新改變 才能帶來希望
- 專欄2023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‧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-智慧物流自動化科技開創新局
- 專欄CO.OP 生活協同組合 才是線上生鮮食品銷售的良方
- 專欄2024年版-從數字看台灣流通產業營運報告
- 專欄物聯網的整合應用是未來式 機器人整合系統是現在進行式
- 專欄創新 構建一個新時代的共享運輸網絡
- 專欄資生堂的高級化妝品 也開始在互聯網銷售平台上賣了
- 專欄2021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營運報告
- 專欄2022 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 營運報告
- 專欄2022 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‧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
- 專欄台灣電商市場競爭激烈 物流能力成為獲勝關鍵之一
- 專欄創造贏的循環 從日本KUSUMI超市的物流,來學『共贏物流』 KASUMI連鎖超市的物流費只有1.8%,如何做到的
- 專欄2019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 物流與流通業營運報告
- 專欄從數字看2023年度日本流通業發展趨勢
- 專欄讓物流資產成為服務
- 專欄進入AI‧ 物聯網時代 運輸業需要脫胎換骨
- 專欄為更好而改變台灣新世代冷鏈物流園區
- 專欄由 台北國際物流/冷鏈科技展看台灣製造業與物流業 發展新趨勢
- 專欄物流科技最前線
- 專欄從8 月台北物流展、9 月東京物流展 與10 月上海物流展來看物流自動化的更新迭代
- 專欄全通路模式引領物流發展方向
- 專欄創新或革命?互聯網+傳統零售的下半場
- 專欄新價值是新零售 ╳ 新地產 ╳ 新供應鏈
- 專欄2024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•冷鏈科技展 展前報導
- 專欄LOGISTICS 2021
- 專欄2019 年度日本現代物流設施 不只是提供空間是“附加價值創造”的據點
- 專欄2019大陸物流考察報告
- 專欄物流黑科技為產業帶來的創新
- 專欄農產品批發市場 創新轉型正在進行中
- 專欄創新的休閒購物新零售模式 日本Grand Tree 武藏小杉購物中心
- 專欄2019年 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 & 台北國際冷鏈科技展
- 專欄2021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‧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-台灣物流科技現況與趨勢
- 專欄未來物流 PI 物理互聯網
- 專欄新運輸 正在逐步改變未來
- 專欄2024年度日本倉庫與物流設施調研-傳統倉庫衰落 創造價值的現代化物流設施
- 專欄2024日本物流考察報告
- 專欄新物流地產與新零售成為新興勢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