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編輯專欄
台灣電商市場競爭激烈 物流能力成為獲勝關鍵之一
文章來源:文/陳巨星
電商市場競爭激烈
在新冠疫情持續刺激下,台灣電商市場發展蒸蒸日上,形成由外商和本土大型電商品牌主導的格局,各大平台紛紛推出不同策略,搶佔市場。新冠病毒疫情改變了民眾的消費習慣,帶動電商蓬勃發展。企業對消費者(B2C)電商市場百家爭鳴多年,現在逐漸由領先品牌主導,並形成兩大陣營,其中外商以新加坡的蝦皮(Shopee)為代表,台灣本土品牌則以momo和PChome為主,雙方各有優勢,競爭激烈。目前,台灣電商市場依然穩定增長。根據亞馬遜(Amazon)於2022年6月公布的台灣電商市場調查報告,台灣整體B2C電商市場的規模,自2021年起每年增幅為9%,到2025年將達到6,830億元新台幣。
台灣消費者使用網購平台的習慣,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(MIC)於5月公布的2021年零售電商消費者行為調查發現,高達九成消費者最常在綜合型電商平台購物,超越實體零售網購渠道的35%,以及第三方外賣平台的28%。此外,有八成的消費者都在常用電商平台購物,反映出平台忠誠度的重要性。台灣消費者最常用的五大B2C平台複選,依序為蝦皮佔比61%,本土品牌momo和PChome緊隨其後,分別佔59%和43%。深耕台灣市場的元老級電商Yahoo(雅虎)購物中心曾盛行多年,現僅剩23%,第五名為東森購物,佔12%。
兩性消費者的偏好方面,女性特別偏愛蝦皮與momo,分別佔65%和60%,男性則集中於momo、蝦皮與PChome,分別佔58%、57%及51%。
手機購物方面,92%消費者有手機購物習慣,最愛使用的網購平台依然是蝦皮,佔64%,其後依序為momo購物40%、PChome購物27%、Yahoo購物中心14%及PChome商店街11%。
港資電商物流公司任意存(BOXFUL)近期進行問卷調查,蒐集數百位台灣網購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進行分析,於今年4月發表《2022網購&物流議題白皮書》。白皮書指出,「免運費」、「到貨時間」都是影響消費者轉換下單的重要因素,八成以上受訪者同意「免運費」能夠增加購買意欲,近三分之二則認為「當天到貨」能提升下單意欲,但僅31%願意多花額外運費加快出貨速度。
然而,電商平台各有優劣。在流量及產品選擇方面,蝦皮奪冠毫無懸念。蝦皮於2015年以三大策略開拓台灣市場,成績亮麗。首先是免運費和補貼運費優惠,不僅消除買賣雙方在意的痛點,更有效增加消費者的忠誠度,進軍台灣市場僅年半便招攬了1,000萬名會員。不過,蝦皮知道補貼運費不是長久之計。蝦皮與傳統電商的最大差異,在於更早預見手機購物的商機,大打補貼戰之餘,也持續優化用戶的應用程式體驗。蝦皮發現,用戶成功賣出商品後,會較多使用其應用程式,頻密度較未有賣出商品的用戶高60%。此外,忠誠度較高的用戶,平均每日會開啟應用程式4至5次。該平台的成功關鍵,在於簡單易用的操作介面以及方便好用的賣家功能。蝦皮最後一個策略是擴大版圖。從「蝦皮拍賣」發展到「蝦皮購物」,不單是名稱更換,也意味著營運模式由消費者對消費者(C2C)的拍賣,走向企業對企業對消費者(B2B2C)的商城,為消費者帶來一站式流動購物體驗。不過,蝦皮也是賣家競爭最激烈的戰場。在蝦皮平台上,賣家眾多,若商品未能突圍而出,難免會削價競爭,導致利潤降低。
富邦集團momo
富邦集團旗下的momo是台灣本土電商龍頭,一直善用折價券、促銷以及無條件退貨等優惠吸引顧客,也因為各種活動提供「折上加折」,培養了一批忠誠客戶,尤其是在價格敏感度較高的女性市場,更搶佔了不少比例。一直以來,momo致力推動平台的品牌和產品多元化。截至2022年第一季,momo平台的品牌數目已突破23,500個,商品最小存貨單位(SKU)達400萬個。此外,該平台持續提升物流運輸效率,積極在全台灣部署倉儲物流,預計到2022年底,在全台灣的「衛星倉」將增至50座、「自動化物流中心與主倉」則增至19座。此外,momo看準生鮮電商產業開始起飛,近期將旗下的「5小時超市」優化升級,推出雙北(台北、新北)地區3小時內快訂快到的「超市快配」服務。2021年,momo營業額為新台幣883.97億元,成長率為31.55%,獲利率達3.71%,在進入下一階段增長期之際,富邦集團董事長蔡明忠決定親自掌舵momo,似為momo的下一階段發展「定錨護航」,並打造「mo幣生態圈」。
【如欲閱讀全文,敬請訂閱】
更新日期:2022/12/1
更多總編輯專欄
- 專欄變革動力:探討新競爭形勢 2014年第4屆香港「亞洲物流及航運會議」紀實
- 專欄冷鏈物流你賺錢了嗎?
- 專欄改變思維 創造機會
- 專欄以雲端大數據、物流金融及商貿服務 創造現代物流倉庫新價值
- 專欄在精細化管理下的日本物流現場
- 專欄便利店消滅量販店?
- 專欄引領產業發展的動力火車 —訪 陳巨星
- 專欄這些年,我在兩岸
- 專欄以資本的角度看物流
- 專欄產業應該削減 供應鏈成本,而不是單獨的物流成本
- 專欄昆山談“招才引智” 臺灣談“產業發展” 香港談“香港優勢”
- 專欄貨運業導入自動化分揀系統前必須先做好作業調整 ─自動分揀系統的種類、特長與適應性
- 專欄冷鏈的達成率要從原點-“賣場”開始要求
- 專欄要學習電子商務發展的無限創意 來構思新的商業模式,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
- 專欄開放陸資來台經營倉儲服務業 台灣物流業者們!你們到底在怕甚麼?
- 專欄醫藥材供應鏈物流S P D
- 專欄從數字看台灣與日本 流通物流業發展趨勢
- 專欄產業都瘋了嗎? 冷靜!思考產業的本質
- 專欄由上海CeMAT物流展看AI科技引領中國物流業 邁向新台階
- 專欄創新與改變
- 專欄日本冷凍食品專賣店成為疫情後的創新熱點
- 專欄物流就像空氣與水 你不能沒有它
- 專欄日本新物流設施加速引進機器人
- 專欄多方資本投入 台灣物流地產
- 專欄從2019年度數字看 日本物流業發展趨勢
- 專欄倉庫消防與保險
- 專欄創新改變 才能帶來希望
- 專欄2023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‧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-智慧物流自動化科技開創新局
- 專欄CO.OP 生活協同組合 才是線上生鮮食品銷售的良方
- 專欄2024年版-從數字看台灣流通產業營運報告
- 專欄物聯網的整合應用是未來式 機器人整合系統是現在進行式
- 專欄創新 構建一個新時代的共享運輸網絡
- 專欄資生堂的高級化妝品 也開始在互聯網銷售平台上賣了
- 專欄2021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營運報告
- 專欄2022 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 營運報告
- 專欄2022 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‧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
- 專欄創造贏的循環 從日本KUSUMI超市的物流,來學『共贏物流』 KASUMI連鎖超市的物流費只有1.8%,如何做到的
- 專欄2019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 物流與流通業營運報告
- 專欄從數字看2023年度日本流通業發展趨勢
- 專欄讓物流資產成為服務
- 專欄進入AI‧ 物聯網時代 運輸業需要脫胎換骨
- 專欄為更好而改變台灣新世代冷鏈物流園區
- 專欄由 台北國際物流/冷鏈科技展看台灣製造業與物流業 發展新趨勢
- 專欄物流科技最前線
- 專欄從8 月台北物流展、9 月東京物流展 與10 月上海物流展來看物流自動化的更新迭代
- 專欄全通路模式引領物流發展方向
- 專欄創新或革命?互聯網+傳統零售的下半場
- 專欄新價值是新零售 ╳ 新地產 ╳ 新供應鏈
- 專欄2024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•冷鏈科技展 展前報導
- 專欄LOGISTICS 2021
- 專欄2019 年度日本現代物流設施 不只是提供空間是“附加價值創造”的據點
- 專欄2019大陸物流考察報告
- 專欄物流黑科技為產業帶來的創新
- 專欄農產品批發市場 創新轉型正在進行中
- 專欄創新的休閒購物新零售模式 日本Grand Tree 武藏小杉購物中心
- 專欄2019年 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 & 台北國際冷鏈科技展
- 專欄2021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‧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-台灣物流科技現況與趨勢
- 專欄未來物流 PI 物理互聯網
- 專欄新運輸 正在逐步改變未來
- 專欄2024年度日本倉庫與物流設施調研-傳統倉庫衰落 創造價值的現代化物流設施
- 專欄2024日本物流考察報告
- 專欄新物流地產與新零售成為新興勢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