總編輯專欄
引領產業發展的動力火車 —訪 陳巨星
文章來源:編輯部
七月天津的豔陽絲毫不遜色於其他各地,走在路上,一陣陣的熱浪迎面撲來,看著陳總編滿頭大汗,充滿著真誠與熱情,向冷鏈物流論壇來賓大聲地解說,誠摯地想將多年的經驗傾囊相授給企業,這讓我們不禁想多瞭解一下這位既熟悉又陌生的陳總編。
記者: 眾所周知, 日本的物流是全世界諸多國家效仿和學習的對象, 近幾年, 同時也有很多大陸企業開始頻繁前往寶島臺灣參觀考察學習, 試圖學習臺灣的物流運作理念與方法, 您能否為讀者比較一下大陸、臺灣與日本物流的不同之處?
陳巨星:大陸地區地大物博、人員眾多,但由於法律機制不夠完善,執法不夠嚴明,城市交通管制運輸車輛進入,稅費過高,人的道德感不足,黑箱作業多,品質與成本漏洞層出不窮,無法進行有效的管控, 從而造成大部分的物流企業投資過剩,物流華而不實,物流成本高,無序的競爭日益激烈,但利潤微薄。更有甚者假借物流之名行圈地造房之實。
臺灣與日本則法律機制完善,執法嚴格,政府進行有效管制但也能擇善開放,不存在黑箱作業,對品質的要求高。在此環境下,物流成本、時間以及品質都能得到控制。這樣的環境使得大家的管理都在一樣的水準上,因此在有序競爭的情況下,利潤得以保障;臺灣與日本在推動精實物流,減少庫存的同時,剛好實踐了及時配送這一作業,因此物流中心大都以流通型越庫作業為主,並強調快速與精確;又由於土地與人工成本較高,因此倉儲面積都較小,而日本因為有量的支撐,物流大都采自動倉庫與快速揀貨、高速分揀的自動化作業模式為主,倉庫採用多層化設計,一般為3-5層,土地面積約為1-2 萬㎡,樓地板面積約為3-6 萬㎡;臺灣同樣存在土地與人工成本也較高,倉儲面積較小的問題,但由於臺灣沒有量的支撐,物流作業大都採用人工作業加半自動化的作業模式,以電子標籤快速揀貨加輸送機作業為主,倉庫同樣採用多層化設計,一般為2-3 層,土地面積約為1-2 萬㎡,樓地板面積約為2-3 萬㎡,但小規模倉庫依然很多。
大陸的物流作業有天地間極大的反差,有像古代一樣的傳統作業;有連歐美日都自歎不如的現代自動化物流作業,其中煙草、醫藥、圖書、快遞、電商及連鎖零售業的物流自動化程度最高,效益也隨之增高。但不可否認的是傳統的物流還是占絕大多數,而效益卻讓人懷疑。
記者:剛聽您羅列了這麼多有關大陸、臺灣及日本的物流不同之處,可謂面面俱到,那麼您認為大陸的物流應該如何提高效益呢?對此您又有什麼建議呢?
陳巨星:大陸許多企業都認為在開疆辟土的過程中,依靠掠奪、以人管人、搶食資源就能養家活口,但殊不知資源是有限的,一旦政府出手管控,競爭者出現,那麼企業將立即陷入危機。未來的企業已經到了治理江山的階段,用合適的人與完善的制度來管理江山,審慎投資、成本合理、專守本業的運營,才是良性迴圈的開始。
物流是一個集中與分散的過程,物流企業必須協助客戶從供應鏈成本的合理化著手,提供一個前瞻的、低成本的、及時視覺化的標準化作業,與客戶簽訂長期合約,訂定KPI 品質與成本的評估指南,以專業能力來與客戶共同達成目標,從而保障物流的利潤。此外,協助客戶行銷也是創新的作法之一,客戶的銷售通路也是有限的,但是如果能夠協助客戶建立新的行銷通路,那麼客戶也就會離不開你,費用方面也不會斤斤計較,如此一來,效益又產生了,這種作法在海外相當成熟,並且國內沿海一些城市的物流業者,已開始操作。
記者:據說,您在臺灣物流產業也是赫赫有名,您創辦的《物流技術與戰略》雜誌多年來引領著臺灣產業再發展, 是否能分享一下你能是如何跨入物流行業的?並是什麼緣由讓您這麼多年堅持深耕於物流產業?
陳巨星: 我在服兵役期間1981 年被分配到海軍陸戰隊步兵團的團補分配工作,管著約5000 人的被服糧草,部隊雖有總倉庫,但由於部隊經常調動,因此我也必須不斷地作調整,進貨不定時、收貨不同地、倉庫的不斷移動,這些都給我帶來了困擾。當時我並不知道這就是物流,前輩只叮囑我,要記錄好、盤點好,不能有誤差,否則會被抓去關起來,還要賠錢,就這樣我戰戰兢兢地做了2 年。可能是冥冥之中註定我這一輩子做物流,後來,我幹過銷售、貿易,又去再念了一次大學,並在日本的物流設備工廠工作了兩年,工作地點除了在工廠,就是在貨運場與物流中心,擔任著設計與安裝工作,因此對物流場所非常熟悉。
1990 年到臺灣後,受聘到自動化協會工作,協助臺灣政府完成推動產業自動化的十年計畫,由我負責引進日本物流人才與企業合作,經過四年的努力,促成了無數的交流與合作。由於物流產業的互動頻繁,臺灣物流業積極前往日本學習與考察,臺灣物流產業得以成功地發展起來。
累積了許多人脈與經驗後,1995 年我離開協會,成立了協力廠商物流公司,選擇以工業品物流作為運營主體,接著成功轉型到以電腦為主體的物流,主要客戶是華碩、SONY、英志、台碩、佳能等。從這幾年的物流經驗我得出了一個結論“物流是需要資本運營的”:客戶不斷增加,場地、設備與人力要同時擴充,這些都需要資本。新客戶運營前期需要資本,虧損時期也要需要資本。後來又做了四年,雖然小有獲利,但經營依然很辛苦。於是在累積了人脈與經驗後,我又重新做回物流媒體的經營,傳播物流經驗與技術,並引領著物流產業不斷發展。
更新日期:2013/8/1
更多總編輯專欄
- 專欄變革動力:探討新競爭形勢 2014年第4屆香港「亞洲物流及航運會議」紀實
- 專欄冷鏈物流你賺錢了嗎?
- 專欄改變思維 創造機會
- 專欄以雲端大數據、物流金融及商貿服務 創造現代物流倉庫新價值
- 專欄在精細化管理下的日本物流現場
- 專欄便利店消滅量販店?
- 專欄這些年,我在兩岸
- 專欄以資本的角度看物流
- 專欄產業應該削減 供應鏈成本,而不是單獨的物流成本
- 專欄昆山談“招才引智” 臺灣談“產業發展” 香港談“香港優勢”
- 專欄貨運業導入自動化分揀系統前必須先做好作業調整 ─自動分揀系統的種類、特長與適應性
- 專欄冷鏈的達成率要從原點-“賣場”開始要求
- 專欄要學習電子商務發展的無限創意 來構思新的商業模式,才能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
- 專欄開放陸資來台經營倉儲服務業 台灣物流業者們!你們到底在怕甚麼?
- 專欄醫藥材供應鏈物流S P D
- 專欄從數字看台灣與日本 流通物流業發展趨勢
- 專欄產業都瘋了嗎? 冷靜!思考產業的本質
- 專欄由上海CeMAT物流展看AI科技引領中國物流業 邁向新台階
- 專欄創新與改變
- 專欄日本冷凍食品專賣店成為疫情後的創新熱點
- 專欄物流就像空氣與水 你不能沒有它
- 專欄日本新物流設施加速引進機器人
- 專欄多方資本投入 台灣物流地產
- 專欄從2019年度數字看 日本物流業發展趨勢
- 專欄倉庫消防與保險
- 專欄創新改變 才能帶來希望
- 專欄2023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‧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-智慧物流自動化科技開創新局
- 專欄CO.OP 生活協同組合 才是線上生鮮食品銷售的良方
- 專欄2024年版-從數字看台灣流通產業營運報告
- 專欄物聯網的整合應用是未來式 機器人整合系統是現在進行式
- 專欄創新 構建一個新時代的共享運輸網絡
- 專欄資生堂的高級化妝品 也開始在互聯網銷售平台上賣了
- 專欄2021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營運報告
- 專欄2022 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物流產業 營運報告
- 專欄2022 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‧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
- 專欄台灣電商市場競爭激烈 物流能力成為獲勝關鍵之一
- 專欄創造贏的循環 從日本KUSUMI超市的物流,來學『共贏物流』 KASUMI連鎖超市的物流費只有1.8%,如何做到的
- 專欄2019年版 從數字看台灣 物流與流通業營運報告
- 專欄從數字看2023年度日本流通業發展趨勢
- 專欄讓物流資產成為服務
- 專欄進入AI‧ 物聯網時代 運輸業需要脫胎換骨
- 專欄為更好而改變台灣新世代冷鏈物流園區
- 專欄由 台北國際物流/冷鏈科技展看台灣製造業與物流業 發展新趨勢
- 專欄物流科技最前線
- 專欄從8 月台北物流展、9 月東京物流展 與10 月上海物流展來看物流自動化的更新迭代
- 專欄全通路模式引領物流發展方向
- 專欄創新或革命?互聯網+傳統零售的下半場
- 專欄新價值是新零售 ╳ 新地產 ╳ 新供應鏈
- 專欄2024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•冷鏈科技展 展前報導
- 專欄LOGISTICS 2021
- 專欄2019 年度日本現代物流設施 不只是提供空間是“附加價值創造”的據點
- 專欄2019大陸物流考察報告
- 專欄物流黑科技為產業帶來的創新
- 專欄農產品批發市場 創新轉型正在進行中
- 專欄創新的休閒購物新零售模式 日本Grand Tree 武藏小杉購物中心
- 專欄2019年 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 & 台北國際冷鏈科技展
- 專欄2021年台北國際物流暨物聯網展‧冷鏈科技展 現場採訪報導-台灣物流科技現況與趨勢
- 專欄未來物流 PI 物理互聯網
- 專欄新運輸 正在逐步改變未來
- 專欄2024年度日本倉庫與物流設施調研-傳統倉庫衰落 創造價值的現代化物流設施
- 專欄2024日本物流考察報告
- 專欄新物流地產與新零售成為新興勢力